性状
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子座相连而成。虫体形如蚕,长3—5cm,直径0.3~0.8 cm。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,有环纹20~30个,近头部的环纹较细;头部红棕色;足8对,中部4对较明显;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淡黄白色。子座细长圆柱形,长4~ 7 cm,直径约0.3 cm;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,有细纵皱纹,上部稍膨大;质柔韧,断面类白色。气微腥,味微苦。 以完整、虫体肥大、外色黄亮、内色黄白、子座短者为佳 [1] 。
含粗蛋白 25%~30%,D-甘露醇(即虫草酸)7%~29%,脂肪8.4%,尚含腺苷、麦角甾醇、维生素 、虫草多糖、多种氨基酸等。《中国药典》(2015年版),本品含腺苷( )不得少于0.010% [1] 。
死草:冬虫夏草死掉了挖出来的就是死草。
瘪草:由于采挖时间晚,虫体营养被草头吸收过多从而导致虫体变瘪,甚至变空,一般情况下,瘪草伴随着草头过长的现象产生。也有后期储存不当,导致受潮化苗导致变瘪的。
混草:将品质低的虫草混到高品质的虫草里面一起按高品质虫草销售。
现如今发现的早记录有冬虫夏草的典籍是1694年汪昂撰写的《本草备要》,书中是这样记录冬虫夏草的:“冬虫夏草,甘平,保肺益肾,止血化痰,止劳咳。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。冬在土中,形如老蚕,有毛能动,至夏则毛出土上,连身俱化为草。若不取,至冬复化为虫”可以说形容得相当贴切。